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CHINA」官方网站

文 |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院长 胡坚波

 

3月1日,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标志着我国成为首个开展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的国家。平台的上线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的重要成果。平台将成为我国公共数据资源社会化应用的“总枢纽”,将为公共数据资源高效流通和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01 开展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具有重大意义

 

公共数据资源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共数据资源登记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要素价值化“打前战”,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开启我国公共数据资源价值化新篇章。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上线将为实现全国公共数据资源“一本账”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摸清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底数,提高公共数据资源的可用性和流通性。通过登记平台可以实现全国公共数据资源统一登记赋码、各省平台互联互通,能够减少重复登记,保护数据主体的权益,方便统一查询和使用。通过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公共数据资源登记体系,可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规范管理。登记平台也将成为公共数据信息披露和资源发现的重要窗口,助力我国公共数据资源价值释放。

 

二是促进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和开发利用。国家数据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在气象、交通、医疗健康、自然资源等领域深入谋划数据开发利用工作。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正陆续公布已登记的公共数据资源的登记主体、内容简介等信息,为社会各界提供便利的公共数据资源查找渠道。同时,登记平台已提供公共数据产品清单,推动数据在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用数热情。

 

三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共数据资源的有效流通和利用,将带动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应用等全产业链的发展,培育一批数据企业,为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正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公共数据作为重要的高质量数据资源,将促进AI大模型高质量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02 我国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制度已正式进入施行阶段,实现有规可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25年3月1日施行,该办法对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按照该办法规定,已开展授权运营的登记主体,应在办法施行后的30个工作日内进行登记。该办法在促进全国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工作开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国家公共数据资源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构筑支撑能力。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是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工作的“关键底座”。平台按照“一个标准,两级平台”的思路开展建设。国家层面制定了统一的登记技术要求、业务标准、赋码规则,以国家平台为核心,对接各省级平台,打破地区与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登记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汇聚。

 

三是全国公共数据资源登记数据初具规模,取得初步成效。3月1日,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上线以来,已有400余项公共数据资源、数据产品和服务完成登记进入公示环节。从登记地区来看,已有北京、天津、浙江、福建等24个省份同步开展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工作。从登记主体来看,包括承担相应职责的国家及地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提供公共服务的央企或地方企业等。从登记行业来看,涉及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气象、地理信息、商务、金融、专业技术服务等众多行业。

 

03 不断推动公共数据资源价值化走深走实

 

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的上线运行,是我国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价值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迈出这关键的重要一步之后,还将有更多举措推动公共数据资源价值化工作进入新阶段。

 

一是不断完善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功能。持续优化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各类功能,满足登记、公示等需求。建立登记平台功能需求反馈机制,做好与各省级平台对接,及时疏通堵点、难点。

 

二是积极鼓励各类公共数据持有者开展登记。进一步开展公共数据登记的宣贯工作,对纳入授权运营范围的公共数据资源“应登尽登”,鼓励对未纳入授权运营范围的公共数据资源进行登记。与此同时,鼓励各类利用公共数据资源加工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进行登记。此外,也鼓励各类供水、供气、供热、供电、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对持有的公共数据资源、产品和服务进行登记。

 

三是着力营造公共数据价值释放的良好氛围。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上线运行后,将会有更多的公共数据资源和产品上线登记,全社会都可以来这里找数据、找产品,大幅降低公共数据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打造良好的供数、用数氛围,将进一步便利各类数据开发企业和用数机构对公共数据进行治理、加工,形成数据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社会用数需求、更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